1917年,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,到北大任教,主讲哲学史。踌躇满志的他几堂课讲下来,就赢得了满堂喝彩。他的名气不胫而走,前来听课的学生趋之若鹜。一时间,教室内外挤满了入,成为北大一道著名的风景线。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,胡适由校长蔡元培作陪主持,亲自移往户外的一个演讲场上,向喜好、崇敬自己的北大学生公开演讲。望着台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学生,胡适用英语口若悬河地讲授了欧美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。
演讲完后,胡适在一片掌声中兴趣盎然地走下讲台。一位长得瘦小干巴的老头用地道的牛津英语截住他,并发出冷笑声。胡适大惊,没想到北大有如此高人。学生告诉他,此人就是闻名遐迩的北大文学院教授辜鸿铭。当即,胡适忙迎住辜鸿铭,态度非常恭敬。辜鸿铭用地道的牛津英语批评道:“你刚才演讲的英语是英、美下等人、社会身份很低的人讲的,语法、语音都过于俚俗,这就是你留美学来的?为什么要欺骗学生?告诉你,那口不正宗的英语骗得了别人,骗不了我。”说完,兀自扬长而去。
胡适一时回不过神来,在原地愣了好半天。
辜鸿铭的批评如一盆冷水淋在他的头上,使正被别人的赞誉声抬举得晕头转向的胡适清醒了过来,他认识到学无止境,自己知识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。此后,胡适一面教书育人,一面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,先后参加编辑《新青年》,出版新诗集,创办《独立评论》,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,与陈西滢等创办<现代评论》周刊,尤其是他的《文学改良刍议》一文发表后,与鲁迅、陈独秀、李大钊等北
大教授一道,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。
在得意之时被批评,一些人不去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,总是找出种种借口去反驳,甚至去记恨别人,结果导致自己在错误的陷阱里越陷越深。而胡适却恰恰相反,面对辜鸿铭的挑刺,胡适不是去记恨、去反驳,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,查找、分析自己的不足,然后向着目标奋勇前行。这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态度,是一种勇气,也是一种睿智。
内圣外王www.neisheng.com提供
内圣外王www.neisheng.com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