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12月,蒋梦麟在辞去教育部长职务后,正式出任北大校长。上任之初,蒋梦麟便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,他叮嘱文、法、理三学院的院长:“辞退旧人,我去做;选聘新人,你们去做…….放手做去,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。”也因此,全国很多有学识的有风度有经验的人才都被请到了北大。
有一次,蒋梦麟的一位好友举荐了一位法学教授,好友对这位法学教授大力推崇,极尽溢美之词。本以为蒋梦麟会立即答应聘请这位教授,没想到,蒋梦麟微微一笑说:“嗯,很好。不过,我还需要再去求证一下。”好友听后立刻变了脸色,但他知道蒋梦麟的性格,便没有再多言语。
第二天,蒋梦麟便到法学教授原来的学校走访,他没有去找该校的领导,也没有去找教授的同事,而是去找了法学教授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们。虚心听了学生们的意见之后,蒋梦麟满意地点了点头。后来,他极其诚恳地邀请这位法学教授加入北大。蒋梦麟的好友知道后不满地说:“我是你的好朋友,难道我的评价还不如几个学生的评价管用吗?”蒋梦 麟平静地回答:“你是学文的,他是学理的,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你应该知道吧。学生们是教授水平的直接见证者,他们更有资格对教授进行评价,而他们的评价也最管用。”好友听完,不由得点了点头,自己确实对法学教授没有客观的认识,自己的评价也都是听来的。“到底谁的评价更管用,不是靠亲疏、身份或地位来决定的。”蒋梦麟拍着好友的肩膀,意味深长地补充道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听从别人的评价时,常常更倾向于一些所谓的专家或者权威人士。而有时某个行业的权威并不一定熟悉他所评价的那个人,而只有当事人身边的人或是直接受益者的评价才更客观管用,更应该值得相信。内圣外王www.neisheng.com提供